2025WGDO世界綠色設計大會上海啟幕 共繪可持續(xù)工程新藍圖
2025-08-07閱讀:2054發(fā)布:人居要聞來源:WGDO
上海即將迎來全球工程與綠色設計領域的重量級對話。2025年10月14日,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宣布,其主辦的“世界綠色設計大會”將在上海舉行的2025全球工程大會(GEC)期間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以 “綠色設計:建造可持續(xù)工程的新路徑” 為核心議題,匯聚全球城市管理者、頂尖工程專家及行業(yè)領袖,深入探討綠色設計在驅動低碳城市與可持續(xù)工程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
大會將推出三大核心舉措,樹立全球行業(yè)標桿:
國際權威認證: 聯合國際機構向多國杰出工程與設計人才頒發(fā) “綠色設計工程師” 證書;
產品綠色標識: 為綠色低碳工程類產品授予 “綠葉標” 權威認證;
全球卓越表彰: 揭曉并頒發(fā) “綠色設計國際大獎·綠色設計工程獎”,表彰在工程中系統運用綠色設計工具、低碳科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顯著實現減污降碳、助力碳中和的卓越案例。該獎項基于IPCC關于工程領域需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設計”以實現全球85%碳中和目標的科學共識設立。
WGDO作為2013年成立、推動綠色設計發(fā)展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此次依托以 “工程塑造綠色未來” 為主題的全球工程大會(由WFEO、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及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旨在通過理念碰撞與智慧交融,為全球工程界系統性重構經濟活動模式、邁向綠色未來提供創(chuàng)新路徑與權威標桿。
申報領域:土木工程、生態(tài)修復、工業(yè)工程、環(huán)境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
此次評選您將獲得:
權威認可:國際機構背書,是綠色工程創(chuàng)新的 “國際標桿”。在世界綠色設計大會中,綠獎專屬標識,企業(yè)品牌露出及項目個人價值彰顯。
技術推動:聚焦綠色材料、能源等領域,加速低碳技術落地與產業(yè)化。來自全球工程領域權威專業(yè)人士共同見證,拓寬合作資源市場準入門檻提升:獎項強調 “從設計到運維” 的全生命周期環(huán)保倒逼工程企業(yè)建立更系統的綠色管理流程。獲獎企業(yè)的技術方案將會成為政府綠色采購、國際工程招標的加分項,推動行業(yè)淘汰高耗能傳統模式。
全球合作:鏈接 100 + 國家資源,促跨國技術交流與碳中和項目落地。
品牌賦能:獲獎企業(yè)品牌提升,助力綠色方案成國際高端項目 “加分項”。國際知名媒體報道、直播,擴大公司/技術國際影響力。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orld Green Design Organization, WGDO),于2013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是世界上首個致力于推動綠色設計發(fā)展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是歐盟官方注冊機構,已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2020年3月,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北京代表處經中國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辦公室批準正式成立,WGDO旨在全球范圍內倡導和傳播“綠色設計”理念,以“綠色設計”為手段引領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變革,實現人與自然融合共生。
World Green Design Organization (WGDO) was founded in Brussels, Belgium, in 2013. It is the first non-prof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design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is an official registration institu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has been granted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the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WGDO Beijing office has registered in China that approv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oversea NGOs of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in March 2020. WGDO is aimed to advocate and broadcast the idea of “Green Design” on a global scale, by means of “green design”, to lead the change of mode of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and mutualism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相關文章
評論
全部評論0